《在世界與我之間》:黑人父親給兒子的求生手冊






難以忘懷的非實用型書籍


許久沒有讀這種非實用型書籍,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遠超出原本所預期。閱讀時被「會心一擊」的機率極高,(對比實用型書籍情境就是aha moment),常令我揪心得不得不闔上書頁,喘口氣消化一下情緒。

由父親殘酷地向兒子揭示他所認識的世界,而身為黑人該如何與之奮鬥。讀起來不讓人開心,可以想像成歐巴馬相反版本:悲觀、絕望、黯淡。

我所記得的故事起頭是這樣:青少年兒子對著新聞中白人警察又打死黑人而忿忿不已,兒子守著新聞台等著正義伸張,白人警察受到法律制裁的一刻。直到深夜,憤怒轉而困惑、失望的兒子啜泣著回到了房間。作者遇過同樣的疑問,決心真誠不隱瞞的寫下他找尋解答的過程。


身為一位黑人


作者稱白人主流社會為「大夢」族,告誡著兒子保持警戒,以對抗剝削著黑人的國家機器。作者的祖父曾參與美國激進派黑人民族主義團體黑豹黨活動,後任職於圖書館擔任管理員,因此自小便意識到有著不被寫在課本裡的歷史,從小就被培養成一個憤怒覺青阿!XD

身為黑人有著難以想像的死亡風險等著他們,作者認為這是國家機器刻意設計的強大功能,以維持白人的優勢。因此幼年的作者是在暴力、恐懼的環境中習得各項生存技能。以下摘錄兩段:

我(作者)常在我爸的言語聽出那份恐懼—「他不是挨我揍,就等著挨警察揍。」

小眼男孩舉槍站著,一下子慢慢亮槍,隨即再度亮槍。我看見,他的小眼冒出一股怒火,能在轉瞬間銷毀我的軀體。(此時作者約小學六年級) 


身為一位父親


隨著兒子的出生,原本自己的問題不再只是自己的問題。

在你來臨以前,我有很多問題待解,但疑問再多終究是我個人的問題,也妨礙不到年輕的我,當時我尚未明瞭自身的弱點何在。……原因很簡單:萬一我敗陣下來,我不會單獨吃敗仗。

此時作者能終於切身體會其父親的口頭禪:「他不是挨我揍,就等著挨警察揍。」

黑人對子女的愛帶有一種執迷。你是我們僅有的,你身懷危機找上我們。我認為,我們寧可親手殺了你,也不願見你命喪美國製造的黑街。

你是否也感受到那揪心的「會心一擊」了呢?


我也即將成為一位父親


以前就常常在想,我究竟想要跟我的小孩說些什麼呢?我對他有著怎樣的期許呢?要取什麼有名字呢?(順帶一題,作者孩子名字源於幾內亞抗法英雄Samori,作者Ta-Nehisi Coaes衍生自努比亞的古埃及語名,硬是不取美國大夢族名。)

而這本書恰好表達出我的想法:世界有美麗但也有不美麗之處,你要準備好。最令我喜歡的是作者在扶養孩子的過程中,明瞭自己可能是孩子的障礙。

我希望你擁有自己的人生,擺脫恐懼感—甚至擺脫我。

如今我為那種念頭感到丟臉, 為我的恐懼心慚愧,為我試圖拴住你雙腕的世代枷鎖感到可恥。
……你母親不得不教我如何愛你—如何親你,如何每晚睡前說我愛你。……那是因為我是個受過傷的人。

究竟要如何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呢?希望你的到來能教會我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Pandas SettingwithCopyWarning 警告處理

《爸爸,你為什麼愛我?》:一起來想想如何回答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