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

2019 回顧

去年開始,練習寫下年度的目標及規劃,趁年底放假來回顧一下。當初是以重要性,依序條列下來,這時回顧來看,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並不是想像中的樣子,幾乎相反了過來。

家庭出遊回顧及 2020 的新目標

圖片
大學好友,最速在地美食外送,小J哥拍攝。 20191228~30 我們一家三人到台南玩,感謝老婆找了間親子設施完善的住處,就算天氣不佳,孩子在旅途中依然有許多開心的笑容! 孩子的表現已是天使等級,但爸爸我還是覺得筋疲力盡,其中心理因素佔了多數。旅途中很容易焦躁緊張,為了孩子的笑容,爸爸的新年希望是克服出門障礙,變成會出門玩的宅宅!

最浪漫的事

圖片
from  unDraw  by Katerina Limpitsouni 20191107 今早參加了姨丈的告別式,他抗癌 10 年,但末了還是復發,經過一連串治療後返家,在家中離世。

關於一張「百忙之中」貼圖

圖片
連兩次沒跟到小英的連任募款小物「辣英粉」及「台灣要贏應援組」,有點驚訝怎麼那麼搶手。後來看到新出的 Line 貼圖,立刻購買,來填補心中的遺憾。 入手後立刻掃過一輪,發現有一張風格明顯不同的貼圖。 好奇找了一下這梗的來源: 每一位跟我見面的朋友,你們都是我的「百忙之一」。 身為國民,我相信她最能代表及捍衛我重視的價值。 這則臉書貼文,讓我回想起蔡在 2012 發表敗選感言的情景,兩者所傳達的情感一致,有種被搥中的感覺(但很舒服,真矛盾)。 想想也挺有趣,全世界民主選舉,潮流似乎是傾向比個人特質。人們是靠著感性,來決定自己,與多數人的未來。 一定程度上,這其實頗能得出一個勵志的結論。什麼樣的人說出來的故事,會讓所有人都樂於接受?什麼樣的人就算沒梗,也能引發支持者主動找梗? 是的,你需要做個好人。 而且不是一天兩天,你最好有心理準備,要做一輩子的好人。 — 這場名之為選舉的說故事比賽 ,朱宥勳

Pandas SettingwithCopyWarning 警告處理

圖片
數據處理時,常使用 python 的數據結構及分析工具 Pandas (Python Data Analysis Library) ,在使用時經常遇到一項警告: SettingWithCopyWarning ,這警告是學習 Pandas 時最常見的障礙之一,從 Stack Overflow 的討論串數量就知道自己並不孤單。來回爬了幾次,還是有看沒懂,確認過執行結果如預期,就先把警告忽略。 直到發現這篇 SettingwithCopyWarning- How to Fix This Warning in Pandas ,有著清楚定義 + 圖片支援 + 這警告的歷史,耐心讀完後終於瞭解如何避免,在使用 Pandas 時有相當大的幫助,可避免預期外的數據操作,導致結果錯誤,以下摘錄重點。 這警告在說什麼? 這是個警告,而非錯誤,所以程式碼還是會執行。它通知你的操作可能未達到預期的效果,因此應檢查結果以確保沒有犯錯。做決定前,最好花點時間了解發生什麼事情。 首先,瞭解 pandas 中,你的操作,有可能返回 (return) 的是數據的 view 或是 copy 。 from  here 上圖中,左邊 df2 是 df1 的一個子集,是一個 view;而右邊的 df2 是一個新的獨立物件,是一個 copy。 當你試著更改資料時,可能會導致問題: from  here 你可能想修改原始 df1 數據(左),或是只想修改 df2(右邊)。這警告叫你開一下這薛丁格的盒子,確認裡面貓的生死。 警告原因:Chained assignment 及 Hidden chaining 數據操作定義: 分配 (Assignment,or set) — 設置某些值的操作;如 data = pd.read_csv('xbox-3-day-auctions.csv') 取得 (Access, or get) — 返回某物值的操作;如下面的索引和鏈接 索引 (Indexing) — 對數據子集的分配或取得方法; 如 data [1:5] 鏈接 (Chaining) — 連續使用多個索引操作; 如 data [1:5] [1:3] Chained assignmen = 4 +

Blogger 顯式美化程式碼

圖片
使用 Python 套件 Pandas 時,遇到  SettingwithCopyWarning  這個警告,先前照著警告內容處理,但還是會跳出來。 Stack Overflow 上有很多人提問,但解答有看沒懂, 官方說明 與自己的程式碼也對不上,確認過執行結果無誤後,就先忽略了這個警告。

政府資料開放有感

圖片
20190716亂逛花了一個上午……這邊把亂逛的過程紀錄下來,以降低虛擲時間而產生的罪惡感。

兩種驅動行動的方式

圖片
30歲了,近期有幾筆人生中高金額消費,關於買東西,有些心得。我會區分,現在推我買東西的動力,是恐懼還是吸引。

看仔仔走路有感

圖片
哇仔仔快要一歲了,最近從托嬰中心接回 家,發現每天在動作控制上,都有顯著的進步!一下子就會站了,再不久又可以放手站著,一會就可以走到我懷裡。 回想剛出生時的小小模樣,有點感動。 孩子出生時的感受很特別,我決定不做任何事情,專注地感受這過程。(護士還很好心地提醒我:爸爸現在可以拍照錄影嘍!) 大概是,世上多出了一種……與自己有關的存在。 第一次產檢時,看著手中的超音波照,有點興奮,有點壓力,有點擔心,再加上許多期待。這些在孩子出生的當下,又再次濃縮襲來。 這感受是當爸爸的特權,可免於生產的痛苦,靜靜地觀察,存在心裡。在這以文字紀錄下來,提醒自己,孩子的存在是多麼不易及幸運。 現在對著孩子進步而有的鼓勵,我想避免演變為不必要的要求。以引導代替禁止,成為孩子的助力,而非枷鎖。 我決定愛「我的孩子」,而不是只愛「我想像中的好孩子」。(借用自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)

為什麼我討厭宮廷劇

圖片
是種普遍現象? 女性似乎不分年齡層,普遍熱愛戲劇。我的觀察對象年齡涵蓋26~90,樣本數約10人。「熱愛」定義為長時間持續追蹤,不因一系列結局而停止,會找尋另一系列投入。請告知我其中原理及奧妙,或者是分享你/妳愛好戲劇的原因。 我不討厭戲劇,但我特別討厭其中一種: 中國宮廷劇 。 為什麼 老梗、羊頭狗肉 觀察到清朝背景的故事,沒看過有跟 八旗 這種特殊社會組織的有關劇情。僅取其中,一定有個不可違背的至高權威,及固定的社會權力結構,發展故事。結局,劇情一下就猜到了。預設是不可能當皇帝,所以靠各種方法,最多就是當皇后,就變成各種皇后的故事了。故事的啟示CP值低,無法套用在現代生活。 同是古裝劇,我比較喜歡Game of Thrones,一樣敢愛敢恨,但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,例如 Arya Stark 。 Uploaded by TAnthony 別說我崇洋媚外,清朝宮廷劇,不也是 外國人 的故事嗎XD 一定有人哭嚎、尖叫 宮廷劇中,壞人一定要哀嚎求饒,好讓皇上有點正事做。這讓我非常困擾,哀嚎聲再加上佔據家中大部分空間的電視區,已無我可以休息的空間。甚至,我懷疑哭嚎橋段才是觀賞重點,滿足未知的內心需求。 以上,就是我討厭宮廷劇的原因。也多虧了這個經驗,有機會可以重新安排生活空間時,一定會避免讓電視干擾到我。

《爸爸,你為什麼愛我?》:一起來想想如何回答孩子。

圖片
20180826,被這篇文章標題吸引: 「一直做自己喜歡做的,就不用工作啦。」──專訪法國哲學家奧斯卡.柏尼菲  ,發現到他的 一系列童書 。 以下文章內容節錄: 「事實上,年紀小不代表不會思考,只代表他們還沒擁有某些知識。」 瞄準的目標雖然是三到七歲、約莫在幼稚園階段的孩子,但書其實也是給父母親讀的──柏尼菲希望父母親在唸書給孩子聽時,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。 只要教師或家長有耐心一起讀,就會很訝異地發現:他們認為孩子不思考,只是因為自己不思考。 唉呀,被說中了 。 此系列有4本,《爸爸,你為什麼愛我?》、《媽媽,我為什麼存在?》、《我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?》、《我為什麼要上學?》,每個問題都很難回答... 好奇心的驅使下,立刻在 mooInk 上買了電子書,也順便體驗一下用電子閱讀器看童書。 電子版童書讀起來如何? 第一次直接用mooInk看,每一頁像是一張圖片(而且是黑白圖片),不像其他一般電子書,可以重新排字及改變字體,所以字非常小,需要一直放大、移動,再翻頁。每一步電子紙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更新,閱讀體驗不是很好。但對大人來說,理解故事是沒有問題。 後來才想到,可以直接用電腦瀏覽器,或是平板電腦APP開來看啊!放滿24吋螢幕,與孩子共讀應是沒有問題,怕字體太小也有放大功能,有彩色畫面對孩子的吸引力也比較大。 這系列書似乎不是很熱門,其他通路實體書都缺貨。若下次還有遇到實體書缺貨的童書,我會繼續買電子版。 回到故事本身 讀起來比預期更有感覺。 小孩跟著幻想的布偶熊朋友,找路上各種動物朋友問:「嘿,XXX,為什麼有人愛你?」,回答的內容也有層次的安排,由比較好理解的外在行為或特徵,逐步引導到抽象的特質,同樣引導著大人,要如何回答孩子這問題。 故事的結局我覺得非常溫馨,就留給各位感受。也一起想想,作者的答案是否能讓你滿意? 以下是此書在Readmoo讀墨電子書平台的購書連結,由此購買我會得到一些回饋。 爸爸,你為什麼愛我?-奧斯卡‧ 柏尼菲| Readmoo電子書 「給小小朋友的第一本思考練習書。」 這是一本遠足故事,走走走,跟著小小孩的大問題一起走! 樂樂跟所有的小孩一樣愛問問題。 他跟布娃娃思思一路上遇到人就問,想要找出答案。

中研院預算約160億,是多還少?

圖片
空氣盒子測空品真相 綠委質疑引發民眾恐慌要砍預算 20181115這事出來一起被燒到,忙了整天。(後續:中研院陳伶志研究員整理成 微型感測 FAQ ) 查資料過程中發現有人認為中研院經費太多,佔據太多資源, 中研院預算一年約160億   ,是多還少? 帶著戰鬥力探測器的達爾 沒有概念,先從自己所屬的單位出發,Google一下: 美國NIST , 約400億新台幣 。 日本NMIJ , 約20億新台幣 。(僅查到支出,與預算數不同) 台灣NML , 5億新台幣 ,往年約2至4億。 雖然中研院屬不同層級的研究機構,但以同樣基礎研究單位角度,來作參考錨點。 查完驚覺,比想像中差距大非常多。 原本的問題:中研院預算約160億,是多還少?就留給各位評斷拉~

奇美博物館遊記:親身體驗的學習不會忘記

圖片
20170219去台南玩時參觀了 奇美博物館 ,兩年後翻出筆記…回想寫心得,不然部落格沒更新一直被太太笑XD 先參觀了特展: 紙上奇蹟 - 摺紙藝術與科學 ,展覽從有形→無形→生活應用→科技應用的方向策展。從一般認知的摺紙藝術,到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作,再回到生活中的摺紙(折疊杯,衣服),進一步到太空科技、醫療手臂、物質受力表現改變、廉價顯微鏡等。透過策展安排,有接收到完整一套概念,最後的部分直接回答到我內心的murmur 這有什麼用XD 。 武器廳 主要展覽廳中對武器廳比較有印象,因為比較酷炫!武器廳,我解讀成當代最尖端科技廳,展示各國各時代武器、槍械、盔甲,後半部份可以互動,敲一敲真的頭盔。 有個模型為軍官培訓員,使用道具指導未來軍官如何打仗,進行戰場部陣及補給運輸,一堆小零件擺在模擬場地上,其實跟現在玩桌遊的場景非常相似!這種高度沈浸感的教育方式能一直延續至今,應該也代表著成效不錯吧!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是蒙古騎兵模型,馬上一蒙古騎兵,拉弓回頭射箭。以前看心裡會想:真偷懶耶,甚麼實物都沒展出,就弄個模型來呼弄人。現在長大點,會看下方解說,再來想一想:如果要跟蒙古騎兵作戰,要如何勝出?人強馬快箭準,人家還可以拉強弓配穿甲箭喔,13世紀平原戰場上根本無處可逃…可稱得上是「黑科技」吧,我只想到把戰場拉到樹林裡,讓馬別跑那麼快。 馬、弓箭、騎兵,大家都有,只有蒙古人結合產出歷史上最大帝國,重點還是會實際操作的人阿!參觀後對蒙古帝國感到特別有興趣,也留意到這套 蒙古帝國三部曲 ,介紹成吉思汗在各方面對現代世界的深刻影響,以及其異常少歷史資料的特殊現象。 以前雖然知道蒙古帝國很大很厲害,但實際參觀感受過的印象還是深刻許多, 讓我兩年後還記得 。另一個由親身體驗瞭解的事情是:武士刀的長度。真正的武士刀其實沒有想像中長,大約是前臂至指尖長度再長一點。電影電動看太多,看到真的武士刀還覺得是不是哪裡搞錯了,那麼短一點也不帥。困惑地站在展示玻璃前,比劃比劃幾下,馬上就能明白為什麼那麼短:太長刀會抽不出來。 樂器廳 接著去逛樂器廳,逛完武器廳其實也體力耗盡,比較有趣的有螢幕+樂器,排列成真實交響樂合奏實情景,可近距離「看」演奏者,要是靠近時播出聲音是該樂器就更讚了!但對音樂、樂器沒什